圖片來源:攝圖網
從0到1,于企業而言,要善于創造和創新。
無論是技術、規模、或品牌,都要形成壁壘,并實現質的垂直性層級跨越,由此開辟一個只屬于自己的藍海市場,從而成為市場的龍頭。
2019年12月16日,微眾銀行正式成立整整五年。
五年的時間,微眾銀行的員工團隊從無到有發展壯大到2000多人,科技人員占全行比例始終保持在50%以上,以金融科技能力為超1億有效客戶帶來了更便利的金融服務。
站在第一批民營銀行的試點起跑線上,是從0到1的跨越,也意味著顛覆和革新。
在這一場華麗的冒險中,微眾銀行不光要建立有別于傳統銀行的護城河,還要開疆拓土,同時還要向更多的合作伙伴開放,馳騁縱橫于金融科技的沙場。
民營銀行的先驅者
如若要翻閱微眾銀行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微眾銀行始終都在做民營銀行的先驅者。
2014年12月16日,在國家推動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服務三農、小微、個人等長尾客群的普惠金融發展的號召下,微眾銀行進入第一批民營銀行試點名單,由騰訊、百業源和立業等多家知名企業發起設立。
2015年,微眾銀行率先在區塊鏈領域開展聯盟鏈技術研究和應用實踐。經過多年布局,微眾銀行牽頭研發的FISCO BCOS區塊鏈底層平臺率先攻克一攬子關鍵核心技術并全面開源。
2019年,微眾銀行已公開區塊鏈發明專利217件,位列全球第五;同時,積極鏈接同業,牽頭成立金鏈盟,參與國際和國家標準制定;并在政務、版權、智慧城市、司法、金融、供應鏈、社會治理等諸多領域落地成熟應用,開源生態圈內已有眾多企業的上百個應用,其中超60個應用在生產環境中穩定運行,從而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開源聯盟鏈社區。
2019年12月1日,為響應國家政策,推動BSN作為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完善BSN底層框架技術,以及鼓勵中國企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自主創新,微眾銀行攜FISCO BCOS入選"國家隊",成為BSN第一批入盟單位之一。
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那就是:微眾銀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
微眾銀行的五年成績單足以證明了它的實力,更重要的是,其在業務、技術、戰略上的每前進一步,都代表了民營銀行在結構性彌補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短板、差異化深耕個人及小微客群路上的探索。
與此同時,穆迪及標普一致評定微眾銀行評級展望為“穩定”,這是我國民營銀行首次獲得國際信用評級,更標志著微眾銀行的影響力正式進入了國際投資者的視野之中。
金融科技構建普惠金融新業態
微眾銀行沒有線下網點,但坐擁騰訊巨額流量。并且,以互聯網為錨,依靠強大的技術實力和研發資源,以“科技、普惠、連接”為愿景,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構建普惠金融新模式、新業態,專注服務微小企業和普羅大眾。
微眾銀行最早推出的核心產品微粒貸,實現了從客戶申請、開戶到最后成功借款可以100%純線上操作,無需面簽即可放貸,且能7×24小時無間斷服務。隨后又推出了微車貸、微眾有折、微動力等創新產品,將貸款、支付、理財等能力與生活場景進行了有機結合。
此外,還推出了國內首個服務小微企業的全線上、純信用的對公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微業貸”,客戶從申請至提款全部在線完成,無需抵質押,按日計息,隨借隨還。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微業貸對超過80萬戶小微企業的授信,77%的企業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64%年營業收入在500萬元以下,戶均授信43萬元。50%以上的借款企業有過2次及以上借款,間接支持了近200萬人就業。
微眾銀行并未因此停下前進的步伐,近期還在騰訊視頻APP上線了小額信貸產品“小鵝花錢”,逐步帶著獲客渠道走出了微信、QQ,甚至騰訊體系。
產品的成功背后,有著不可忽視的科技力量。
據悉,自成立以來,微眾銀行一直在摸索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等技術在金融方面的落地應用,形成了完全基于自主研發能力的“ABCD”技術體系。
此外,業績數據,也直觀地反映了微眾銀行對科技的投入。微眾銀行2018年年報顯示,研發費用高達9.83億元,占比營收的9.8%,遠超同行。微眾銀行IT人員(不含風險、運營等領域參與數據分析人員)比例一直在50%以上。
正如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的觀點,“作為一家需要盈利的商業機構,能夠兼顧覆蓋長尾客戶與盈利平衡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科技。”
無獨有偶,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獨立研究公司之一Forrester在銀行案例研究報告中將微眾銀行定義為“世界領先的數字銀行”時指出:“微眾銀行成功的秘訣在于通過技術驅動型創新而非國家政策扶持,積極地改善金融服務的包容性,推進普惠金融在中國的發展。”
微眾重構金融業價值鏈
無疑,發展金融科技,推進數字化轉型,是中國金融業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的主旋律。因此,擁有核心技術能力的科技公司,將迎來歷史性的機遇。
雖說微眾銀行恰逢其時,但能在五年的時間里成長為民營銀行中的“巨無霸”,更多的還是在金融科技賦能中,不斷沖破服務邊界的桎梏。
比如,令不少金融IT人熱血沸騰的“去IOE”。微眾銀行摒棄了被視作黃金架構的IOE系統,創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系統,即分布式架構。
馬智濤打過一個比方:傳統銀行的IOE架構,好比往一個很大的水杯里加水,當水杯滿了(需要擴容),就要把水倒入更大的水杯中去。而微眾銀行的分布式架構,是一個一個標準容量的小水杯,當一個水杯滿了,只需要增加水杯,就可以裝更多的水。
2015年8月15日,微眾銀行App出世,中國首個“去IOE”銀行核心系統的全面上線。截至2019年11月底,微眾銀行共建成286個關鍵系統、1614個子系統,有效支持了年內的億級客戶量、億級日交易量,達到國有大型銀行同等規模水平。
然而,微眾銀行在其APP的經營陣地中,不局限于服務功能的拓展,更嘗試著利用科技進一步優化服務體驗。如微粒貸的“手語客服”、微眾銀行APP的智能讀屏功能。
據媒體報道,近期發布的微眾銀行App4.0版本,新增了信息無障礙化服務,可以讓視障群體通過App無障礙地完成開戶、轉賬、購買理財等服務。
《Bank4.0》的作者Brett King寫道,未來的銀行并不應該是現有模式的迭代或改善,而是如蘋果、特斯拉那樣,從無到有、從零開始的設計方式,重新思考、設計未來銀行的商業模式和業務。
顯而易見,在技術為王的金融科技賽道上,微眾銀行早已遙遙領先,從0開始,并以1+N的方式重構了金融業的價值鏈。伴隨著金融科技浪潮的一次次席卷,微眾也將為金融改革的發展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