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才算是成功的?關于答案標準各不相同,比如品類、創新、規模、產業鏈、技術等等,但歸根到底,仍是價值創造。
在潤米咨詢創始人劉潤看來,這種交易結構中,既要顧客獲得價值,也要企業獲得價值。同時一切的商業模式,都必須要有全局性增量。
而商業模式的好壞,也決定了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特別是企業在早期缺錢、缺人、缺資源的時候,擁有獨特商業模式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比如,曾顛覆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公司認知的特斯拉、蘋果。再如京東、阿里巴巴、美團、快手、拼多多等迅速崛起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在變化中尋求突破,從而寫下了波瀾壯闊的商業詩篇。
投資亦是如此,唯有深刻地理解市場的變化是什么,才能夠在正確的賽道上尋找到下一個增長點。那么,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中,什么樣的賽道會再次誕生出一批優秀而偉大的龍頭企業呢?什么樣的企業又會蘊含著巨大的空間和增長潛力呢?
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給出了非常明確答案,他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會,但是科技是至少這二百年來永恒的主題。”
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則認為,在能實現科技創新彎道超車的領域里,擁有更好的供應鏈管理和公司治理,并且可以在逆境中成長的企業,未來會成為真正的龍頭公司。
技術創新大時代的來臨
2016年后,經緯創投投資賽道切換明顯。張穎對此表示,直到今天,其團隊在新能源產業鏈、數字經濟、大醫療、前沿科技等等“科技創新”的大方向上,基金整體100%助力在科技創新之中。
事實上,不止經緯創投對科技創新領域給予了大量的關注。
比如,紅杉中國投資組合的80%以上都聚焦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項目;作為“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中科創星,也是“硬科技投資”的實踐者。
早期就進入中國TMT投資領域的BAI資本,經歷過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投資熱潮的時代,但在新趨勢下,董事總經理趙鵬嵐表示:“未來會有更大的投資比重往硬科技領域布局”。
此外,包括IDG資本、達晨財智、高瓴創投、云鋒基金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也在為硬科技瘋狂“打call”。
圖片來源:甲子光年
毋庸置疑,資本的嗅覺最為敏銳。
當人口紅利增長拐點到來、互聯網流量的增速遭遇瓶頸的信號頻現時,
當普通人還在直呼“看不懂”硬科技的內核時,科技創新早已在時代的“吶喊”聲中,成為了國民經濟邁向新臺階的契機。
另一方面,大國之間的科技博弈風起云涌,“卡脖子”國產替代的能量正在蓄勢待發。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科技創新將會是強國之間的決勝武器!
大級別的產業趨勢能帶來回報
阿基米德曾說過,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
如果說技術創新是那個支點,那么熱錢的涌入必將會顛覆著整個業態的發展。當前,產業升級成為了制造業的主旋律,并推動著各行各業向數字經濟、專精特新、“卡脖子”領域急速前行。
事實上,任何一項偉大的產業革命都有跡可循。比如,特斯拉以軟件為核心系統,通過科技助力,以更具創新性的商業模式,不斷顛覆著傳統汽車領域的發展。而蔚來、小鵬、理想、哪吒、零跑等造車新勢力也在加速追趕,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爆發趨勢。
若是從投資的角度去看一家公司的發展,能掙大錢的一定是中長期且大級別的產業趨勢。而產業級別的機會疊加企業不斷創新的核心技術,必然會給投資人帶來豐厚的回報。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為國內首個專注于硬科技創業投資與孵化的平臺,中科創新就親歷了中國硬科技賽道從冷清到火爆的過程。創始人米磊也曾感慨:“在最難的時候,我們一直堅持才有了今天的機會?!?/span>
因為米磊篤定地相信“硬科技改變世界”是一個“真理”,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價值投資的內涵:真正的價值往往在長期中才能體現。
據悉,天使輪就參與的項目奇芯光電,估值一路走高,是創投圈炙手可熱的明星項目;被投企業中科微至于2021年10月登陸科創板,另有十余家公司也將在未來幾年中準備申報上市。
這都表明,中國硬科技投資迎來了爆發。
技術融合賦予產業新勢能
紅杉全球執行合伙人,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曾表示,中國的創業主題正發生深刻變化,一個科技主導的創業新時代已經到來。
但投資熱點的迅速切換,大量熱錢的涌入,也導致硬科技投資領域聚集了巨大的泡沫。比如曾紅極一時的AI賽道,一直以來都因盈利困難而上市受阻。商湯科技成功IPO雖然提振了市場對AI行業發展的信心,但若AI公司自我造血能力撐不起高估值的話,泡沫也終有一天會破掉。
圖片來源:攝圖網
所以,對投資人而言,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的機會,是必備功力。
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在篩選項目時,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一是所有項目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科技屬性;二是對最終的市場規模有更高的要求。
在他看來,未來對科技領先地位的角逐,依靠的是開辟新戰場、彎道超車,而不一定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引領增長浪潮的是技術的融合,也就是就是原來各個獨立領域的增長與突破,現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強大勢能?!?/span>
簡而言之,持續投入技術研發,實現商業化落地,奠定好高價值的基石對企業的長久競爭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要正確地理解“耐心的資本”。
中國用了14年的時間,自出研發火箭,把東方紅1號推向了太空;江必旺博士創辦的納微科技,在微球領域專注了20多年,實現彎道超車,突破了“卡脖子”技術。
米磊認為,硬科技的本質,是真正的長期主義和價值投資。
“追風口”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卻看不到“背后的價值”。因為無法忍受漫長且孤單的等待,所以沒有辦法在正確的賽道上去堅守。
因此,長期主義并不能僅靠時間和經濟利益去衡量,而是要洞悉其產業趨勢所帶來的價值。正如張穎所說,帶著使命感,挖掘到優秀公司,陪伴成長,并不斷收獲階段性、乃至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