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來理解科技重構產業?
投資君看過最好的闡述是來自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臨港科創投總經理吳巍的解讀。
她認為,08年經濟危機后,供給側改革邊際遞減效應促使新產品被重新定義,而這個機會來自于科技的應用。“當前中國已經到了通過科技重構產業、提升效率的時期,這是未來中國的大趨勢,它解決的不是某一個產業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產業結構遷移和未來競爭力的問題。”吳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歷史經驗表明,崛起的國家大都依靠科技革命的引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面對美國的“科技封鎖”,我國的硬科技之路更是任重道遠。解決“卡脖子”技術迫在眉睫,將科技力量轉化為產業競爭將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科技產業投融的活躍度也在不斷地攀升。以高瓴為例,據不完全統計,高瓴上半年在硬科技領域的出手就超過了80起。而無論是點燃科創企業熱情的納微科技,或是剛剛IPO過會的云從科技,都預示著硬科技投資恰逢其時!
什么是硬科技?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曾說:“要科學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人類就有光明的未來。有這一個條件就可以了。”
此話聽上去有些離經叛道,但若縱觀歷史,卻也不無道理。從引領第一次科技革命的英國,到引領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德國、美國和日本,再到引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美國,我們都能看到科技作為產業升級源動力所帶來的強大能量。
因為這些國家都把握住了當時的硬科技發展機遇,從而帶動產業變革,進而相繼崛起,成為典型的世界科技強國。縱觀當下,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交匯期。歷史與現實帶來的答案便是唯科技創新不破。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硬科技才是助力產業升級,一路披荊斬棘,向新經濟轉型的“殺手锏”。
那么,如何來定義硬科技呢?
硬科技一般是指基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而產生的技術產品、設備和系統,其底層是科學研究支撐的,具有較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有明確的應用產品和產業基礎,對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它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區別于互聯網模式的創新,硬科技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的原創技術。
資料來源:《2018中國硬科技產業投資發展白皮書》
制圖:投資君
值得注意的是,圍繞科技創新持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在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隨著2019年7月22日上交所內的一聲鑼響,科創板開市后,科創浪潮開始涌動。
硬科技投資適逢其時
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已然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產業結構優化的契機,疊加企業實力的增強,我國也涌現出了一批實力強大、成就重大的科技企業。
同時,在“硬科技”思路的指引下,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新興創新力量加快布局落地,國家高新區、自創區、創新型產業集群、特色產業基地等產業創新載體穩步建設推進,為發展硬科技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且研發投入、人才培養和資本實力較以往也都得到了極大的支持。
兩年來,科創板“試驗田”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高質量、高發展的科創企業。隨著科創板試點注冊制落地,科技股逐漸成為A股上市軍團的生力軍,引導市場各方大量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有資本市場研究專家認為,科創板正在成為我國科技力量匯聚的高地,成為中國科創企業上市的首選地。
作為創投圈里的風向標,高瓴在硬科技賽道的布局一度引發市場關注。2021年初,高瓴創投對外公布一組令人驚訝的數字:一年投資了超過200個項目,技術驅動型公司占到78%,其中硬科技投資超過80起。
高瓴也明確表示“看好未來兩到五年里科技領域的半導體、前沿科技、新能源、智能硬件等四大細分賽”,并將硬科技稱為“歷史性的結構性投資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國創投圈出現了多年來罕見的一幕:一批80后科學家正以創始人的身份走向IPO敲鐘舞臺。
而CVSource投中數據也顯示,年初至今國內一共發生349起IPO,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5%,其中專門給科技公司開設的科創板貢獻了1/3還多,科技公司IPO明顯加速。
總而言之,伴隨著科創板對硬科技的“撬動效應”逐步放大,科創投資生態格局的進一步形成,硬科技正在迎來造富時代。
科創板將為科創企業帶來發展機遇
圖片來源:攝圖網
市場人士認為,科創板公司行業結構、科創屬性、成長性等表現較為突出,發展態勢良好,未來有可能孕育出真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創企業。
以上市首日創出1273%漲幅的納微科技為例,堅持長達十多年之久,最后通過跨領域創新解決了硅膠色譜填料精確制備技術這一世界難題,以其獨家產品填補了我國硅膠色譜填料微球領域的空白,并以第三代單分散技術填補了世界的空白,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家可以大規模生產單分散硅膠色譜填料的公司。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的長期“卡脖子”模式,而且還將產品出口到歐美國家。
納微科技認為,科創板的包容性,尤其是對生物醫藥企業放松了盈利要求,推動了大量社會資本向生物醫藥領域輸送,帶動行業崛起,產業鏈公司可以感受到行業的積極發展。
興業證券表示,目前微球等核心材料基本依賴進口,成本長期居高不下,可替代進口產品的高性能國產化微球材料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納微科技作為國內領先的微球生產企業,憑借穩定的產品質量、齊全的產品類型和專業的應用技術服務,占據一定的市場空間,對公司未來盈利能力有積極影響。
然而,并非具有硬科技屬性的企業都會如此幸運,比如Al企業的上市之路就頗為曲折。坊間一直流傳的說法是:“Al公司上市難,難于上青天”。
目前,云從科技、依圖科技、曠視科技、商湯科技,并稱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領域中的 “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即使AI賽道大熱,融資一輪又一輪,擺在AI四小龍面前的最大問題仍然是該如何盈利,并實現商業化落地。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人工智能行業研發投入高,企業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資本成本。其次,實驗室中的技術找到場景落地應用需要時間,指望AI企業立刻產出回報和盈利并不現實。
顯而易見,對于燒錢的AI賽道來說,過會、上市融資將會是一個重要的賽點。曠視科技赴港IPO折戟,依圖科技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商湯科技只有上市傳聞。而在這條道阻且長的上市之路中,云從科技幸運地拿到了二級市場的入場券。如今,云從科技的上市進展,也給整個AI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依然會是科技發展的大勢所趨。但在自身獨立造血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將技術轉化為商品,占領市場,形成企業護城河仍是以云從科技為代表的AI企業們需要攻克的難關。
好在,科創板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AI公司們也能有機會借助資本之力,完成商業化之路。
正如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臨港科創投總經理吳巍所說:“科技時代所需要的賦能投資,是陪伴企業家更好適應快速發展、充滿變革的產業。”
換言之,“卡脖子”的技術都解決了,難以上市的AI企業有戲了,硬科技中的“國產替代”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