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粵港澳大灣區股權投資發展白皮書》。據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私募股權投資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投資案例數及投資金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產業體系完備,金融服務發達,國際化水平領先,尤其在國內經濟立足“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之下,政策的助力,更是對粵港澳大灣區股權投資帶來了進一步的刺激,并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戰略性支撐的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股權投資的先鋒陣地
從私募機構數量上看,《白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粵港澳大灣區已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登記的私募管理人數量超過3300家,在管基金11000余只。
資料來源:清科研究
投資方面,2015-2020年上半年,粵港澳大灣區股權投資市場投資案例數及投資金額基本保持增長態勢。同時,初創期和擴張期的企業備受投資機構青睞。數據顯示,2015-2020年上半年,兩者投資案例數量合計占比達到66.83%。而在資本的助力下,產業優勢也愈加凸顯,比如新制造、醫療健康、5G等新興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則更為迅猛。
不過,2020年上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及疫情的持續影響下,投資機構的避險情緒升溫,因此更傾向于布局盈利模式清晰且收益見效快的中后期的成熟企業。
另值得注意的是,《白皮書》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股權投資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仍存在內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股權投資機構主要傾向于深圳和廣州兩地的企業,兩地投資案例合計占比超80%,投資金額占比合計超70%。其中,深圳由于創新要素集聚,相關政策扶持及地域性優勢產業發展突出,吸引了絕大部分投資機構投資于深圳企業,無論從投資案例數還是投資金額都處于絕對領先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建成國際灣區的基礎條件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投資君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股權投資活躍恰恰印證了那一句“天時地利人和”。
就地理位置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九個重要城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超5.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000萬,公開數據顯示,當前經濟總量超過12萬億元人民幣。
除了空間遼闊、人口眾多以外,區位交通便捷,城市結構完整,產業體系完備,高端要素集聚、創新驅動最強、經濟實力雄厚等戰略優勢凸顯。
據58同城、安居客發布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一季度理想安居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9+2”城GDP總量達11.6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6.7%。其經濟總量已和紐約灣區旗鼓相當,其中,深圳GDP貢獻排在首位。
報告認為,作為世界級的制造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成熟度最高的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政策暖風頻吹助力灣區經濟發展
不得不說,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其成就一方面源自得天獨厚的優勢,另一方面來自政策的傾斜,暖風頻吹。
《規劃綱要》中指出,充分發揮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功能,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大力拓展直接融資渠道,依托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平臺和建設國際金融樞紐,或將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創投最高一級。
同時,《規劃綱要》提出了建設港澳科技走廊、大灣區大數據中心,灣區內城市共建創業基地,共享創業資源等,旨在支持科技創新、完善創新創業生態。
圖片來源:攝圖網
例如根據上海市信息中心發布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全球科技創新中心10強近半數來自美國,包括硅谷、紐約、波士頓等。而歐洲、日本也有倫敦、巴黎、東京等科技創新中心綜合評分較為靠前的城市。但粵港澳大灣區中的香港、深圳、廣州三個城市在全球科創百強城市的排名中則相對靠后。
這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企業任重道遠,而想要新型產業能夠得到進一步支持,不能只依賴于政策扶持,資本的輸入才是其持續升級的動能。
根據第三方機構對國內科創企業調研的結果,現在國內大約有60%的科創企業認為融資困難是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資料來源:聯訊證券
因此,建立多層次的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發展多元化且創新的融資手段對支持粵港大灣區產業鏈升級和優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2020年5月15日,《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的出臺,主要內容對金融部分做出了進一步的細化,目的就是要加強金融對于大灣區建設的支持作用。
綜上而言,在政策的扶持加碼下,粵港澳大灣區將憑借其產業集群優勢,科技創新能力,以及豐富的金融資源,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股權投資市場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從而為建設成國際一流灣區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