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7月6日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以來,已經從“加征關稅商品規模”層面快速升級到科技、金融、地緣之間的博弈,投資限制、技術封鎖、人才交流中斷、孤立中國等方面,對中美關系、乃至全球經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近期,中美貿易談判重回緊張狀態。在中美持續博弈的過程里,情緒影響也在逐步地傳導至實體層面,從而導致經濟基本面存在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在此背景下,資產價格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投資者又該如何規避風險?
01
中美貿易博弈原因
近10年,美國的貿易逆差總額一直遠遠高于其他主要經濟體,貿易赤字率也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之上。
在美國貿易失衡的背景下,特朗普決定發動貿易戰,把大棒首先打到中國,實質上是希望通過增加關稅等不合理的手段來維護美國的貿易平衡。然而,美國貿易失衡這個鍋中國不能背,相反,貿易戰在打擊中國出口企業的同時,也會將影響傳遞至供應鏈上、下游的美國進口商,造成中美“雙輸”的局面。
開打貿易戰,一方面可以給進口中國商品設置障礙,以增強美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并扭轉美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不斷下行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化,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的世界影響力造成一定威脅,因此,美國將貿易戰的主攻方向劍指“中國制造2025”,試圖限制中國“科技強國”的崛起步伐。
02
科技創新關乎國家未來興衰之命脈
第一個成為中美貿易戰炮灰的便是中國通訊業的巨頭——中興通訊。之后,在中美貿易爭端僵持、華為被美國禁令制裁,大疆、海康威視也被美國政府列入“考慮加入限制獲得美國技術名單”的背景下,該事件的意義遠不止是美國當局出于“安全”考慮,限制一家中國企業的產品這么簡單。
由此可見,中美貿易戰的核心其實是技術,而非雙邊貿易赤字。
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可以視為這場科技戰打響的第一槍,而對大疆無人機的警告,以及對中國視頻設備公司海康威視的擔憂,意味著“科技戰”出現了明顯升級的趨勢。這起事件應視為美國已經對中國發動了一場遠比貿易戰“更血腥”的“科技戰”。
03
如何才能贏得這場科技戰?
在當前“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下,國家之間只能根據各自的優勢進行貿易交易,很難重新制定新的國際規則。中國的崛起必然需要用技術創新來打破現有格局,因此,為抑制中國經濟的崛起,美國在高性能醫療器械、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未來大有作為的領域對中國加征高關稅。
中美貿易戰已經給中國敲醒警鐘,比如在研發上,中國的投入相當于美國50年代末、日本70年代末、韓國90年代末以及臺灣21世紀初的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為了不讓“中興事件”的被動應戰成為常態,企業更需要增加對科技創新技術的研發,早日布局中國未來新經濟增長的引擎點。
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環境下,科技創新領域進入快速發展的上升通道,目前正是布局相應產業的理想時期,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物聯網、云計算、AR/VR等核心技術企業中蘊含了大量的投資機會。
縱觀全局,中美貿易戰對中方崛起的壓制不僅不會打垮中國,反而會倒逼中國加速布局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領域,中國新經濟的未來勢不可擋!
那么,作為投資人想要真正分享中國新經濟的增長紅利,參與到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創新行業中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股權投資。而這些新模式、新技術、新經濟的發展必定需要大量的資本推動,股權投資可以滿足這些創新企業最直接的長期融資需求,同時還能帶給投資人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