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位辯手說:“我們總覺得只要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是真金,你擺在地攤上你就只能賣出一個地攤貨的價格;如果你是鍍金,你放在商場里,你也能賣出真金的價格。我經常在想,人為什么要來到大城市呢?我覺得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
毋庸置疑,大城市給很多有夢之人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能獲得相對較好的經濟條件,并且也擁有更好的醫療和教育資源。
然而,隨著人口的大量涌入,越來越多的“城市病”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交通擁堵、資源緊張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也令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因此,想要保持城市的持續繁榮,緩解城市壓力是城市建設的當務之急,在今年高層提出的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城市群的推進與發展更是意義非凡。
曾經,網絡上特別流行一個段子:“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但再深的套路,也依舊無法阻擋熱血青年們對大城市的向往與奔赴。
畢竟,在北上廣深,你可以開啟與在老家安逸舒適截然不同的另一種生活。
這個過程,就像是升級打怪,過五關斬六將,在不斷豐富其生命厚度的同時,迎接更多的挑戰和擁有更多的無限可能。
更值得注意的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想要更好的就業,更高的收入,自然就會選擇經濟發達的城市。
而人口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石,人口的聚散離合則能真實的反映各城市的興盛衰敗。
例如粵港澳地區人口集聚,長三角人口流入趨勢不減。據海通宏觀研究報告中指出:當前粵港澳地區的增速明顯領先其他城市群,長三角地區緊隨其后,京津冀城市群常住人口增速稍顯遜色。廣東流入規模居前,強二線表現同樣不俗。另外,城市流入人口在結構上還呈現出年輕化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特征。
任澤平的報告中表示:深、廣、杭三城以活躍的新經濟產業和較為寬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口大規模流入,三城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凈流入分別達28、28、27萬,較2011-2015年均有大幅增長。長沙、寧波、西安、成都、鄭州、重慶近4年常住人口年均凈流入規模均在10萬以上;這幾個城市均為所在都市圈核心城市,近年城市發展較為快速、“搶人”力度較大。
可見,經濟發達城市的吸引力非凡,眾人心之向往。
但在大城市里,有沒有生活上的弊端呢?
答案是當然的。
買不起房、生不起娃是當前很多年輕人繞不開的現實問題,看病難、看病貴、上不了好學校仍是眾多家庭的心結,交通擁堵、通勤不便也令眾多上班族們叫苦不迭。
居住矛盾方面,WIND 統計的 100個大中城市土地供應反映出的情況是,人口流入集中的二線城市,所供應的住宅類用地規劃建筑面積不足全國的五成。這意味著,人口流入地的居住情況將會愈發緊張。
交通擁堵也一直是人口流入較多城市的“通病”。
海通宏觀研究報告顯示:根據高德大數據所做的統計,19年我國道路擁堵情況加重的城市中,廈門、青島兩市位居前二,而其常住人口增速均要高于全國水平,此外,人口流入居前的東莞、深圳兩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以及長沙等區域性中心城市也都榜上有名。
《大格局變動中的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中提到,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對我國來說,城鎮化過程將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相關預計顯示: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要達到65%左右,也就是大約8.5億人將生活在城市。
縱觀全球城市化進程,人口、資金、產業率先向大城市聚集,并在這些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下,促進周邊區域經濟發展,逐漸形成城市群。并且,越是發達的國家,城市群的資源集聚能力越強,創造的國民財富也更多。
例如美國的紐約、洛杉磯和硅谷,都是極具有代表性的都市圈;而英國倫敦的城市發展歷史綿長,更是經歷了相對完整的城鎮化歷程。
圖片來源:攝圖網
就目前國內情況而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效益最好、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三大城市群以占全國5%的土地面積,吸納了全國23%的人口,創造了全國38%的GDP(不含港澳)。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當前其政策目標是由發展經濟向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演進。而“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五大戰略定位更是凸顯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地位。
尤其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高層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城市群在政策的助力下,有望成為擴內需的重要部分,從而實現結構轉型升級的宏觀目標。
當然,于普通人而言,未來的北上廣深不再只是一座城市的榮耀,它將會是一群城市的連接與融合;它也不再是毫無溫度的背井離鄉,隨著交通互聯互通建設不斷地完善,空間的差距不再阻隔回家的路。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相近城市間產業的協同發展,區域優勢愈加明顯,無論是就業還是投資,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